“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在移动终端上像直接向那个目标受众去定向或者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及时信息,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营销的这个这样的一个目的,这是关于「移动营销」的大方向的一个定义。


以最简单的买量+IAA变现应用为例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主:移动营销的发起者(如我们公司)

·买量平台:(国内如巨量、快手、GDT等)

·应用A:买量侧媒体(如抖音)

·应用B:广告主开发的应用,在做IAA变现时充当变现侧媒体(如D204等产品)

·用户:应用A及应用B的使用者

·变现平台:国内如穿山甲、快手、优量汇等

·变现广告主:应用B变现时展示变现广告主的广告,如其他应用开发者


具体流程如下:


1.广告主开发了应用B,并在买量平台进行投放,投放过程涉及素材、预算、受众等配置

2.应用A中展示广告主设置的关于应用B的素材等信息

3.用户在使用应用A的过程中,看到关于应用B的广告

4.用户点击应用A中展示的应用B的广告,下载并安装应用B

5.用户安装应用B后,打开应用B进行使用

6.用户在使用应用B的过程中,应用B内展示了其他应用的广告(IAA)


比如我安装了应用,或者说我在应用内做了一些观看广告这样的事件,或者说我做了一些内购事件这样的一个目的,然后做了这样的一个营销手段,所以它移动营销最终那样的目的是达成这样的一个商业目的,然后涉及到其实常见的一些变现策略,一个是 In App Advertising 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内广告,还有一个 In App Purchase 就是应用内购。


然后下面可能就涉及到一些应用了,我们这边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应用,一个是应用 A 一个是应用 B 这两个应用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因为我们在那个买量的时候其实是当做媒体的,比如说把我们在巨量上买量,那巨量可能把他的这样的流量分发到抖音上面去。然后我们可能就会在抖音上看到一些广告,这个其实就是应用 A 作为一个媒体属性的这样的一个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买量平台和变现平台(如字节的巨量和穿山甲)。上图对中间的逻辑做了简化,从买量平台买量到媒体广告展示,涉及整个广告网络,可以类比DSP与SSP的关系。而关于应用在其实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相对的,比如上述示例中的应用B,在广告主买量的时候是物料,应用A作为展示的媒体,而应用B在变现的时候角色是媒体。


然后媒体侧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SSP 媒体侧其实是比如说这边我开发了一个网站,比如说百度是我的一个网站,它可能有很多广告位,他想把这些广告位给给售卖出去,因为他的流量非常大,他想去做这样的一个变现。那我有这样的一个需求之后,其实是可以把这样的一个不同的广告位在我的这个 SSP 里面去做一个这样的承载,然后就可以对接 SSP 的一些比如说 SDK 或者这样的一些接口,去把那个比如说广告主想要做的广告去拉过来,去放到这样的一个广告位上去展示。


然后这两个平台中间其实是通过比如我们这边叫 AD exchange 就是网络中间的一个生态,中间其实会经历非常多的一些复杂的处理,然后包括 RTB 的一些实施竞价,因为它可能涉及到我谁花的钱多,或者说那个我谁的广告位置好,可能都包括我们的一些人群定向,包括我们能对广告主对这样的媒体的一些要求,其实都会影响这整个的那个广告生态里面的一些分发。


然后上面其实大概介绍了一下,整个移动营销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概念。然后下一期我们会介绍一下整个归因在移动营销中的作用。


广告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名言,他号称是广告界的一个哥德巴和猜想,他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约翰·沃纳梅克


这句话描述的就是广告主其实日常会花费非常多的一些预算在这个整个的比如说流量采买上,但具体到为什么?我哪些那个采买是有用的,哪些采买是没有用的,我那到底浪费了哪些钱其实是很难算清楚的。


这个其实是整个广告网络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生态,一个然后类比我们上面其实也是很类似的这样的一个情况。比如我们做了一个产品,我要作为一个广告主,我要去在评那个整个网络上面去买流量,去展示我的产品。


然后我的产品被人使用了之后,我其实有很多的用户,那我作为一个媒体的载体,其实我想做一些变现,这个时候可能就要做变现平台的一些打通,去把我们的这样的一些应用内的广告位给利用上去做一些相关的这样的变现。


———

关于WebEye

WebEye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数字化营销体系,为企业提供营销增长服务营销增长引擎以及企业上云三大板块业务,涵盖数字营销、数字创意、游戏发行、流量变现、程序化广告、数据洞察、云计算等一站式全链条增长产品矩阵,是中国互联网出海领军企业。

返回全部